1、師說中的士大夫指哪些人
士大夫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稁熣f》:“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薄妒娚接洝罚骸笆看蠓蚪K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薄队杻€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薄段迦四贡洝罚骸翱ぶt士大夫請于當道?!?“士大夫”是戰國出現的一個新概念。 在此之前,士均排在大夫之后。戰國典籍中表示等級序列仍用“大夫士”?!盾髯印ざY論》載:“大夫士有常宗?!薄秴问洗呵铩ど限r》載:“是故天子親率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業?!贝蠓蚴颗c士大夫表面看去只是前后顛倒了一下,實際上反映了一個重大變化:大夫士強調的是等級;士大夫指的是階層,它的特點是知識分子和官僚的混合體。分而言之,無論在春秋以前或戰國,大夫都指有一定官職和爵位的人,社會地位比士高。為什么從戰國開始,士常常冠在大夫之前呢這是隨著官僚制度的興起,士大顯身手的結果。一些出身士的人,靠著自己的才能,平步青云,出現了一批布衣卿相。另一方面,戰國時期的大夫與春秋時期也不大一樣。春秋時期的大夫,大部分是靠宗親分封而來的,并且是世襲的。戰國時期的大夫正演變為官僚體系中的一個職位和爵位,大夫中多數不再是靠宗親分封,一般的也不再世襲,它們中的多數是由士升上來的。"士大夫"是上述情況在觀念上的反映。從時代看,這一概念在戰國中葉以后才流行開來。從內涵上考察,士大夫主要包含如下兩方面內容: 其一,指居官與有職位的人?!吨芏Y·考工記》云:“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庇矛F代話說,士大夫是職能官?!赌印とq》批評“士大夫倦于聽治”。這里泛指一切官吏?!稇饑摺で夭叨份d:“諸士大夫皆賀?!边@里的士大夫指楚朝廷之臣與王之左右?!盾髯印ね醢浴吩疲骸稗r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勸,士大夫分職而聽?!边@里的士大夫指一切居官在職之人?!毒馈酚种v:“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載其事而各行其所宜。上賢使之為三公,次賢使之為諸侯,下賢使之為士大夫,是所以顯念扒數設之也?!笔看蠓蛑钢T侯以下的官吏。文官稱士大夫,武官也稱士大夫,《荀子·議兵》載:“將鼓,御轡,百吏職,士大夫行列?!薄秴亲印钍俊纷惺祝骸按朔涤谑?魏)武侯設座廟廷,為三行,饗士大夫?!?哪一層官吏稱士大夫,無明確規定,從一些材料看,大抵為中上層官僚?!盾髯印ぞ印分v:“圣王在上,分義行乎下,則士大夫無流淫之行,百吏官人無怠慢之事,眾庶百姓無奸怪之俗?!边@里把士大夫置于百吏官人之上?!毒馈钒咽看蠓蛄杏凇肮賻煛敝?。官師,百吏之長?!稄妵菲v:“大功已立,則君享其成,群臣享其功,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祿?!薄墩摗分v:“爵列尊,貢祿厚,形勢勝,上為天子諸侯,下為卿相士大夫?!币陨喜牧隙颊f明士大夫在官僚層次中是比較高的。因士大夫是比較高級的官吏,所以享有不同的田邑?!盾髯印s辱》說:“志行修,臨官治,上則能順上,下則能保其職,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薄抖Y論》中記載士大夫占有的田邑多寡不同,“有五乘之地者”,“有三乘之地者”。有些士大夫似乎還有私兵?!稇饑摺R策五》:“甲兵之具,官之所私也,士大夫之所匿……” 其二,指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文人。齊孟嘗君失勢之后,門客紛紛離去,這些門客在《史記·孟嘗君列傳》中稱為“士”,在《戰國策·齊策四》記述同一事件時則稱之為“士大夫”?!俄n非子·詭使》載:“今士大夫不羞污泥丑辱而宦?!币馑际鞘看蠓驘o德行而任官。在這里,士大夫與官宦是兩個含義,士大夫指文化人??梢?,士大夫可以指在位的官僚,可以指不在位的知識分子,也可兼指。士大夫從此時起在中國歷史上形成一個特殊的集團。他們是知識分子與官僚相結合的產物,是兩者的膠著體。
2、文言文《師說》原文翻譯
文言文《師說》原文翻譯《師說》作于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韓愈任四門博士時,是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抨擊當時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同時,也是對那些誹謗者的一個公開答復和嚴正的駁斥。
作者: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斗悉,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宏銷臘(fǒu)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蔽滑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tán)、萇弘、師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翻譯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終不能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師;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沒有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圣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圣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這個原因引起的吧!
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他們自己呢,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師,教他們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讀的倒要從師,不能解惑的卻不從師),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呢。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類的人是不屑與他們為伍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不如他們。難道值得奇怪嗎?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鬃诱f:"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這樣罷了。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拓展:師說創作背景
據方成??《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此文作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這一年韓愈35歲,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職位不高,但他在文壇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也已經開展。韓愈所說的“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中的“師”有其獨特含義,它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缎绿茣繁緜髡f他“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在唐代的士大夫階層中,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寫《師說》的這一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的一段話中看出:“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表n愈反對“士大夫之族”的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即師所在,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作品簡介
《師說》作于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韓愈任四門博士時,這篇文章是韓愈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稁熣f》是一篇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的論說文。此文抨擊當時“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同時,也是對那些誹謗者的一個公開答復和嚴正的駁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
詞句注釋
1.學者:求學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給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所以,用來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傳授。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疑難問題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墩撜Z?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知,懂得。
4.其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當于“于”,與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聞:聽見,引申為知道,懂得。
7.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意動用法,以為師。從師,跟從老師學習。
8.吾師道也: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師,用做動詞。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庸,發語詞,難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獨。
10.是故:因此,所以。
11.無:無論、不分。
1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思說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師存在。
13.師道:從師的傳統。即上文所說的“古之學者必有師”。
14.出人:超出于眾人之上。
15.猶且:尚且。
16.眾人:普通人,一般人。
17.下:不如,名作動。
18.恥學于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恥,以為恥
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
20.于其身:對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1.惑矣:(真是)糊涂啊!
22.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23.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教給他書,(幫助他)學習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習,使學習。其,指書。句讀,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讀(逗)的教學。
24.句讀之不知:不知斷句風逗。與下文“惑之不解”結構相同。之,提賓標志。
25.或師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從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不從師。不,通“否”。
26.小學而大遺:學了小的(指“句讀之不知”)卻丟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遺,丟棄,放棄。
27.巫醫:古時巫、醫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禱為職業的人。
28.百工:各種手藝。
29.相師:拜別人為師。
30.族:類。
31.曰師曰弟子云者: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
32.年相若:年歲相近。
3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以高官為師就近乎諂媚。足,可,夠得上。盛,高大。諛,諂媚。
34.復:恢復。
35.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36.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蜃鳌氨芍?。
37.乃:竟,竟然。
38.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難道,表反問。歟,語氣詞,表感嘆。
39.圣人無常師: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常,固定的。
40.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省郯城縣境)的國君,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
41.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42.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琴。
43.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習周禮。聃是老子的字。
44.之徒:這類。
45.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墩撜Z?述而》原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r/> 46.不必:不一定。
47.術業有專攻:在業務上各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48.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韓愈的弟子,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49.六藝經傳(zhuàn)皆通習之: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習了。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稑贰芬咽?此為古說。經,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古稱解釋經文的著作為傳。通,普遍。
50.不拘于時:指不受當時以求師為恥的不良風氣的束縛。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于,被。
51.余嘉其能行古道: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嘉:贊許,嘉獎。
52.貽:贈送,贈予。
白話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于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于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卑?(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鬃釉咱白?、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鬃诱f:“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币虼藢W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拓展:作品鑒賞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著名議論文,有著卓越的見解和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在本篇議論文中,作者運用流利暢達的筆觸,通過反復論辯,申明了為師的性質與作用,論述了從師的重要意義與正確原則,批評了當時普遍存在的不重師道的不良習俗。此文是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借此抨擊那些自恃門第高貴、不肯從師學習甚至譏笑別人從師的士大夫階層,有著鮮明的針砭時弊的作用。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文章體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推動了樂于從師善于學習的社會風氣。
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寫的。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在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可以為官。因此,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普遍存在著尊“家法”而鄙師的心理。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并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是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與發展,主張“文以載道”,并且培養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作的年輕人。
結構分析
第1段
此文起筆,托古言事,直接明了的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并以教師的職能作用總論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準。開篇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說明古人重視師道,又針對現實,借古諷今?!氨赜小倍?語氣極為肯定。然后指出師的職能作用是“傳道受業解惑”,從正面申述中心論點。緊接著對老師的職責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見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隨即緊扣“解惑”二字,以“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點出不從師的危害,從而說明從師的重要,從反面申述中心論點。并對如何擇師也提出獨到見解:“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弊詈缶o扣“傳道”二字,闡明道之有無是擇師的唯一標準。這一觀點一反時俗,將貴賤長少排出標準之外,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階層的門第觀念,具有在學問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辯證思想,并為下文針砭時弊張本。
第2段
第二段以感慨發端,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盡吐不平之氣,也指明了文章的現實意義。作者首先慨嘆師道不傳,指出師道不傳的危害,這一層承接上文從師的標準,并領起下文對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的批判。接著運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第一層,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所在;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教之”,自己卻不愿甚至恥于從師作對比,則指出“今之眾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第三層,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比較,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象,批判了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第3段
3、師說文言文翻譯
《師說》特殊句式:
一、賓語前置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介顫高詞結構后置
1、學于余。
2、恥學于師。
3、師不必賢于弟子。
三、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非吾所謂謹洞沒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四、省略句
1、則曰。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被動。
作品賞析
全文篇幅雖不長,祥納但涵義深廣,論點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富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文中雖也正面論及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為師等問題,但重點是批判當時流行于士大夫階層中的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就文章的寫作意圖和主要精神看,這是一篇針對性很強的批駁性論文。
4、《師說》全文翻譯及原文
《師說》的作者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文章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于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文中列舉正反面的事例層層對比,反復論證,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陸寬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翻譯: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于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于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不通曉文句的去向老師請教,有疑惑不能理解的卻不向老師請教;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嫌悉巧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卑?!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鬃釉咱白?、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鬃诱f:“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芹鍵的老師的人?!币虼藢W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注釋
學者:求學的人。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所以,用來……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傳授。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疑難問題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墩撜Z·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p>
知,懂得。
其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當于“于”,與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聞:聽見,引申為知道,懂得。
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意動用法,以……為師。從師,跟從老師學習。
吾師道也: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師:學習。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庸,發語詞,難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獨。
是故:因此,所以。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思說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師存在。
師道:從師的傳統。即上文所說的“古之學者必有師”。
出人:超出一般人。
眾人:一般人。
下:不如,名作動。
恥學于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恥,以……為恥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
于其身:對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惑矣:(真是)糊涂??!
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教給他書,(幫助他)學習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習,使……學習。其,指書。句讀,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讀(逗)的教學。
句讀之不知:不知斷句風逗。與下文“惑之不解”結構相同。之,提賓標志。
或師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從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不從師。不,通“否”。
小學而大遺:學了小的(指“句讀之不知”)卻丟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遺,丟
棄,放棄。
巫醫:古時巫、醫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禱為職業的人。
百工:各種手藝。
相師:拜別人為師。
族:類。
曰師曰弟子云者: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
年相若:年歲相近。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足,可,夠得上。盛,高大。諛,諂媚。
復:恢復。
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蜃鳌氨芍?。
乃:竟,竟然。
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難道,表反問。歟,語氣詞,表感嘆。
圣人無常師: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常,固定的。
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省郯城縣境)的國君,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
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琴。
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習周禮。聃是老子的字。
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韓愈的弟子,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六藝經傳(zhuàn)皆通習之: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習了。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稑贰芬咽?,此為古說。經,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古稱解釋經文的著作為傳。通,普遍。
不拘于時:指不受當時以求師為恥的不良風氣的束縛。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于,被。
余嘉其能行古道: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嘉:贊許,嘉獎。
貽:贈送,贈予。
賞析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著名論文。據方成珪《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此文作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一年,韓愈35歲,任國子監四門博士,這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職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壇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也已經開展,他是這個運動公認的領袖。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寫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嚴士庶之別,士族的子弟,憑高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廢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準。這對擇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這是有進步意義的。與韓愈同時代的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庇纱丝梢钥闯觥稁熣f》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斗爭精神。
對恥學于師,文章連續用了三個對比。第一,古今對比,闡明恥學于師違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將同一個人既明于擇師教子的必要,卻又不明于自己從師的必要,把這兩種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對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確實糊涂不通道理。第三,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的對比,進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錯誤心理,發人深省地指出兩種人的地位與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悟。
創作背景
《師說》大約是作者于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時所作。貞元十七年(801),辭退徐州官職,閑居洛陽傳道授徒的作者,經過兩次赴京調選,方于當年十月授予國子監四門博士之職。此時的作者決心借助國子監這個平臺來振興儒教、改革文壇,以實現其報國之志。但來到國子監上任后,卻發現科場黑暗,朝政腐敗,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學子對科舉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學業;當時的上層社會,看不起教書之人。在士大夫階層中存在著既不愿求師,又“羞于為師”的觀念,直接影響到國子監的教學和管理。作者對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問撰寫這篇文章,以澄清人們在“求師”和“為師”上的模糊認識。
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傳授,講授
②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二、一詞多義
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擅長某種技術的人或者是樂師)
③吾師道也:(名詞做動詞,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作動詞,從師)
⑤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⑥則恥師:(動詞 拜師)
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 老師)(者也判斷句)
之
①擇師而教之:(代詞,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代詞,這)
③古之學者:(結構助詞,表示修飾或領屬關系,譯為“的”)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名詞性的中心語之間,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獨立性”。因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謂之間的,即“之”后必是動詞;而兩個“所存”是“所詞短語”,“所詞短語”都是名詞性的。)
⑤句讀之不知:(賓語前置標志)
⑥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代詞,代指前面的“六藝經傳”,譯為它們。這是賓語前置句式)
⑦士大夫之族:(這些人)
⑧古之圣人:(的)
⑨師道之不復:(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義)
⑩吾從而師之:(代詞,他)
⑪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道理)
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翻譯為“這些”)
其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人稱代詞,他)
②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詞,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人稱代詞,他們)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稱代詞,他們的)
⑤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副詞,表猜測,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稱代詞,他們的)
⑦其可怪也歟:(語氣副詞,表揣測)
惑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疑難問題)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道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尚)
③吾師道也:(名詞,道理)
④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乎①其皆出于此乎? (語氣助詞,表推測,吧)
②生乎吾前:(介詞,表時間,在)
③固先乎吾:(介詞,表比較,比)
于
①恥學于師:(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在)
③于其身也:(介詞,表示對象,對,對于)
④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詞,表示比較,比)
⑤不拘于時:(介詞,表示被動,受,被)
傳
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③六藝經傳:(名詞,傳文)
無
①孰能無惑:(沒有)
②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論)
焉
①則恥師焉:(文言助詞,沒有實際意義)
②或師焉或不焉:(助詞:不譯)
③猶且從師而問焉:(代詞:相當于“之”)
5、《師說》原文及對照翻譯
《師說》原文及對照翻譯 篇1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亂早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古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庚。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聘。郯子之陡,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翻譯:
古人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傳授學業,解釋疑難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而不從師學習,那他肢純對于疑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出生比我早的歷陪咐人,他聞知道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向他學習;比我出生遲的人,他聞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而且把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里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所以,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道的道理沒人傳布已經很久了,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哪!古代的圣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而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許多人,他們跟圣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味。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而引起的呢?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對于他們自己呢,卻恥于讓老師教他們,這真是糊涂??!那孩子的老師,教孩子讀書來熟悉書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決,有的人向老師學習,有的人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丟充,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呢。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問那些嘲笑者,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個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那是很使人丟臉的事,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卑?!從師學習的道理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與他們并列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趕不上他們。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聘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品德才能當然趕不上孔子??鬃诱f:“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彼詫W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強,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學業各有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詩》、《書》等六經經文及解釋經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習過,又不被恥學于師的習俗所約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道理,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師說》原文及對照翻譯 篇2師說
古之學者(1)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2)。人非生而知之(3)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4),終不解矣。生乎吾前(5),其聞(6)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7)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是故(10)無(11)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12)。
嗟乎!師道(13)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遠矣,猶且(15)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1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20)也,則恥師焉,惑矣(21)。彼童子之師(22),授之書而習其句讀(23)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24),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25),小學而大遺(26),吾未見其明也。巫醫(27)樂師百工(28)之人,不恥相師(29)。士大夫之族(30),曰師曰弟子云者(31),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32)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33)?!眴韬?!師道之不復(34)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35)不齒(36),今其智乃(37)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38)!
圣人無常師(39)??鬃訋熪白樱?0)、萇弘(41)、師襄(42)、老聃(43)。郯子之徒(44),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骸叭诵?,則必有我師(45)”。是故弟子不必(46)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47),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49),不拘于時(50),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51),作《師說》以貽(52)之。
詞句注釋
1.學者:求學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給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所以,用來……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傳授。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疑難問題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墩撜Z·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知,懂得。
4.其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當于“于”,與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聞:聽見,引申為知道,懂得。
7.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意動用法,以……為師。從師,跟從老師學習。
8.吾師道也: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師,用做動詞。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庸,發語詞,難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獨。
10.是故:因此,所以。
11.無:無論、不分。
1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思說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師存在。
13.師道:從師的傳統。即上文所說的“古之學者必有師”。
14.出人:超出于眾人之上。
15.猶且:尚且。
16.眾人:普通人,一般人。
17.下:不如,名作動。
18.恥學于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恥,以……為恥
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
20.于其身:對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1.惑矣:(真是)糊涂??!
22.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23.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教給他書,(幫助他)學習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習,使……學習。其,指書。句讀,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讀(逗)的教學。
24.句讀之不知:不知斷句風逗。與下文“惑之不解”結構相同。之,提賓標志。
25.或師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從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不從師。不,通“否”。
26.小學而大遺:學了小的(指“句讀之不知”)卻丟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遺,丟棄,放棄。
27.巫醫:古時巫、醫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禱為職業的人。
28.百工:各種手藝。
29.相師:拜別人為師。
30.族:類。
31.曰師曰弟子云者: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
32.年相若:年歲相近。
3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以高官為師就近乎諂媚。足,可,夠得上。盛,高大。諛,諂媚。
34.復:恢復。
35.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36.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蜃鳌氨芍?。
37.乃:竟,竟然。
38.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難道,表反問。歟,語氣詞,表感嘆。
39.圣人無常師: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常,固定的'。
40.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省郯城縣境)的國君,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
41.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42.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琴。
43.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習周禮。聃是老子的字。
44.之徒:這類。
45.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墩撜Z·述而》原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46.不必:不一定。
47.術業有專攻:在業務上各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48.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韓愈的弟子,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49.六藝經傳(zhuàn)皆通習之: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習了。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稑贰芬咽?,此為古說。經,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古稱解釋經文的著作為傳。通,普遍。
50.不拘于時:指不受當時以求師為恥的不良風氣的束縛。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于,被。
51.余嘉其能行古道: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嘉:贊許,嘉獎。
52.貽:贈送,贈予。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于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于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卑?(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鬃釉咱白?、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鬃诱f:“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币虼藢W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6、《師說》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師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議論文。文章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于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文中列舉正反面的事例層層對比,反復論證,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下面是我帶來的《師說》文言文原文及翻譯,希望對你有幫助。
【原文】
師說
作者:韓愈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旅枯兄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拆襲及孔子??鬃釉唬骸叭诵?,則必有我師?!笔枪实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敗或師說》以貽之。
【作品介紹】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著名論文。據方成珪《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此文作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一年,韓愈35歲,任國子監四門博士,這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職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壇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也已經開展,他是這個運動公認的領袖。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寫的。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并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小的方面學習了大的卻丟了[2]。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做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做老師,就被認為近于諂媚?!卑?!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賢能都比不上孔子??鬃诱f:“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彼詫W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歲,喜歡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沒有被時代的風氣所影響,向我學習。我贊賞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寫《師說》送給他。
【寫作背景】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
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
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寫這篇文章時三十五歲,正在國子監任教。那么,韓愈為什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所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缎绿茣繁緜髡f他“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庇纱丝梢?,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主張“文以載道”,并身體力行,培養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作的年輕人。
【講解】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著名論文。據方成珪《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此文作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一年,韓愈35歲,任國子監四門博士,這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職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壇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也已經開展,他是這個運動公認的領袖。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寫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嚴士庶之別,士族的子弟,憑高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廢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準。這對擇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這是有進步意義的。與韓愈同時代的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庇纱丝梢钥闯觥稁熣f》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斗爭精神。
全文分4段。
第1段提出中心論題,并以教師的職能作用總論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準。開篇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說明古人重視師道,又針對現實,借古非今?!氨赜小倍?,語氣極為肯定。然后指出師的職能作用是“傳道受業解惑”,從正面申述中心論點。接著緊扣“解惑”二字,從不從師的危害說明從師的重要,從反面申述中心論點。最后緊扣“傳道”二字,闡明道之有無是擇師的唯一標準,一反時俗,將貴賤長少排出標準之外,為下文針砭時弊張本。
第2段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這一段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第一層,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所在;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第三層,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第3段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這一段開頭先提出“圣人無常師”的論斷,與第1段“古之學者必有師”呼應,并且往前推進一步,由“學者”推進到“圣人”,由“必有師”推進到“無常師”。舉孔子為例加以論述,因為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至圣先師,舉孔子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強說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結論,這個結論顯然是正確的。這種以能者為師的觀點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
第4段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安痪杏跁r”的“時”指“恥學于師”“惑而不從師”的社會風氣?!肮诺馈敝浮皬膸煻鴨枴?,以“聞道”在先者為師的優良學風。從而總結全文主旨,點明主題。
【賞析】
韓愈作《師說》的時候,有人以為是在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大致是可信的。這年韓愈35歲,剛由洛陽閑居進入國子監,為四門學博士,這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但他早已有名。他所提倡和不斷實踐的古文運動,在那一兩年內,正走出少數愛好者的范圍,形成一個廣泛性的運動,他儼然成為這個運動的年輕的領袖。他用古文來宣傳他的主張。維護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對當代特別盛行的佛老思想;提倡先秦兩漢的古文,反對“俗下文字”即魏晉以來“飾其辭而遺其意”的駢文:這就是古文運動的內容。這個運動所以逐漸形成于唐德宗統治的后期,是有現實的社會條件的。它是為維護唐王朝的統一、反對藩鎮割據的政治目的服務的。而這除軍閥、大地主外,正是當時廣大社會階層的現實利益的要求。韓愈的積極努力,對這個運動的開展與形成,起了不斷促進的作用。就古文來說,他不僅自己刻苦努力,從理論到實踐,表現了優秀的成績;更重要的是他不顧流俗的非笑,努力提倡,特別表現在給青年們熱情的鼓勵和指示?!稁熣f》正是這種努力所引起的一篇具有進步意義和解放精神的文章。
韓愈由于幼年的家庭教養和天寶以來復古主義思潮的影響,從青年時代起,就以一個傳道的古文家自命。這也是他在科舉和仕宦的階梯上十年不能得意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他并不悔,還愈來愈有自信。最初他到汴州參加宣武節度使董晉幕府的時候(796—798),先教李翱學古文;由于孟郊的介紹,不久又教張籍學古文。后來逃難到徐州(799),徐泗濠節度使張建封安置他在符離,又教一個青年人張徹讀古書,學古文。張建封死后,仕途不通,到洛陽閑居(800—801)。向他請教的青年愈來愈多,他對青年們非常熱情,獎勵有加。他在《重答李翊書》中說:“言辭之不酬,禮貌之不答,雖孔子不得行于互鄉,宜乎余之不為也。茍來者,吾斯進之而已矣,烏待其禮逾而情過乎?”為了“廣圣人之道”,他以熱情的、有禮貌的態度對待一切向他請教的青年,他認為這并不是什么“禮逾”和“情過”的問題。他回答許多青年的信,指示怎樣做人,怎樣作文。在韓愈看來,文章是作者的人格修養的表現,做人與作文應該是一致的。他進了國子監后,對待青年依然非常熱情。
韓愈這樣不斷地同青年后學交往,給他們獎勵和指示,這是魏晉以后所沒有的現象,當然要引起人們的奇怪,以至紛紛議論和責難。一切向韓愈投書請益的青年便自然地被目為韓門弟子,因而韓愈“好為人師”的古怪面貌也就非常突出了。但韓愈是早有自信的,他不管人們怎樣,依然大膽地回答青年們的來信。他在《答胡生書》中說:“夫別是非,分賢與不肖,公卿貴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于是。如生之徒,于我厚者,知其賢,時或道之,于生未有益也。不知者乃用是為謗!不敢自愛,懼生之無益而有傷也,如之何?”他對那些惡意中傷的,表示憤慨,也為向他請教的青年擔憂?!稁熣f》的最后一段,聲明寫作的由來,說這是為了一個“好古文”“能行古道”,跟他學習的青年李蟠而作的。實際上他是借此對那些者來一個公開的答復和嚴正的駁斥。他是有的放矢的。
在這篇文章里,他首先(第1段)肯定從古以來師對于任何人總是不可少的,因為人不能“生而知之”,誰也不能沒有“惑”──茫然不解的東西。因此,他認為師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而是一種“傳道受業解惑”的人。他還認為人人都可以為師,沒有社會地位(貴賤)或年齡(長少)的限制,只問他有沒有“道”,有就可以為師,所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接著(第2段),他慨嘆古來的“師道”久已失傳?,F在一般人,既不能“無惑”,又“恥學于師”,所以越來越愚蠢。然后列舉事例,論證這種“恥學于師”的風氣實在是愚蠢而奇怪的。他說有一種人,即士大夫,對于兒子,則“擇師而教之”;但對于自己,“則恥師焉”:這就是他們的不明。又有一種現象,廣大的各行各業的人,即“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以彼此相師為恥;而“士大夫之族”,如果有人談到誰是師,誰是弟子,則大家共同非笑,問其理由,無非是年齡、地位云云,這又證明了他們的智慧反而在他們所瞧不起的巫醫等等之下,這不是很奇怪嗎?再看(第3段),“士大夫之族”所崇拜的“圣人”沒有一定的師,孔子的師有郯子、萇弘等,這些人都“不及孔子”。而且孔子還說過,三個人里面,一定有一個人是他的師。因此,作者得到另一個重要的論點,師和弟子的關系是相對的,“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這就是說,弟子可以為師,師也可以為弟子。所以師和弟子的關系的存在,最后結論很簡單,不過是因為“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緣故。這也還是前文所提出的論點,即能者為師。
由此可見,《師說》不僅嚴正地駁斥了那些愚蠢的者,更可貴的是提出了三點嶄新的、進步的“師道”思想:師是“傳道受業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為師,只要具有那樣的能力;師和弟子的關系是相對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師。這些思想把師的神秘性、權威性、封建性大大地減輕了;把師和弟子的關系合理化了,平等化了,把師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壘打破了。這些思想是和他后來發展的“道統”思想矛盾的。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這是唐德宗時代在相對的穩定局面之下,城市繁榮、商業經濟發展的反映。
因此,可以想象,這篇《師說》的流布,鼓舞和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后學,也因而招致了更多的頑固的“士大夫之族”的反對。實際上,韓愈也確乎因此官更難作,不斷地遭到當權者的排擠。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必懺拍辏?03),韓愈在監察御史的職位,第一次被當權的官僚集團趕出了長安,貶到陽山(今廣東陽山),就是在作《師說》一年后。他這次被貶,原因可能很復雜,但照柳宗元所說,這篇《師說》至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為他由此“狂名”更大,為更多的頑固派所疾惡,更容易遭到莫名的排擠。然而韓愈在獎勵后學這一點上,態度始終不變,只是到了元和以后,聲勢沒有在貞元末年那么大就是了。到了宋代,有人為韓愈辯解,說他“非好為人師者也”(《五百家注音辯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二引“洪曰”),這是說,由于學者歸附,韓愈是不得已而“作之師”的。又有人以為韓愈“作《師說》,蓋以師道自任”,但充其量不過“以傳道受業解惑為事,則世俗訓導之師,口耳之學耳”(俞文豹《吹劍三錄》),這是指韓愈把師的封建作用大大地降低了??梢娺@篇《師說》的解放精神是不容易為一般封建士大夫所接受的。因此,它在當時的重大意義也就不難理解了。
【創作背景】
《師說》大約是作者于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時所作。貞元十七年(801),辭退徐州官職,閑居洛陽傳道授徒的作者,經過兩次赴京調選,方于當年十月授予國子監四門博士之職。此時的作者決心借助國子監這個平臺來振興儒教、改革文壇,以實現其報國之志。但來到國子監上任后,卻發現科場黑暗,朝政的腐敗,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學子對科舉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學業;當時的上層社會,看不起教書之人。在士大夫階層中存在著既不愿求師,又“羞于為師”的觀念,直接影響到國子監的教學和管理。作者對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問撰寫這篇文章,以澄清人們在“求師”和“為師”上的模糊認識。
7、師說原文和翻譯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神基歷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骸叭诵?,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鋒亂,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里用得著知道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
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糊涂??!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讀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小的學了,大的卻丟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問他們(為什么笑),就說:“他游搜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則足以感到恥辱;以官大的人為師,則被認為近于諂媚?!卑?!求師之道的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賢能都比不上孔子??鬃诱f:“幾個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彼詫W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歲,喜歡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記都普遍學習,不被恥于從師的世俗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賞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寫《師說》送給他。
8、章學誠《師說》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 原文 】
韓退之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庇衷唬骸皫煵槐刭t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薄暗乐?,師之所在也?!庇衷唬骸拔揍t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倍蚬之敃r之人以相師為恥,而曾巫醫百工之不如。韓氏蓋為當時之敝俗而言之也,未及師之究竟也?!队洝吩唬骸懊裆腥?,事之如一,君、親、師也?!贝藶閭鞯姥灾?。授業解惑,則有差等矣。業有精粗,惑亦有大小,授且解者之為師,固然矣,然與傳道有間矣。巫醫百工之相師,亦不可以概視也。蓋有可易之師與不可易之師,其相去也,不可同日語矣。知師之說者,其知天乎?蓋人皆聽命于天者也,天無聲臭而俾君治之;人皆天所生也,天不物物而生而親則生之;人皆學于天者也,天不諄諄而誨而師則教之。然則君子而思事天也,亦在謹事三者而已矣。
人失其道,則失所以為人,猶無其身,則無所以為生也。故父母生而師教,其理本無殊異。此七十子之服孔子,所以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東西南北,不敢自有其身。非情親也,理勢不得不然也。若夫授業解惑,則有差等矣。經師授受,章句訓詁;史學淵源,筆削義例;皆為道體所該。古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敝癫?,別有心傳,口耳轉受,必明所自,不啻宗支譜系不可亂也。此則必從其人而后受,茍非其人,即己無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師也。學問專家,文章經世,其中疾徐甘苦,可以意喻,不可言傳。此亦至道所寓,必從其人而后受,不從其人,即己無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師也。茍如是者,生則服勤,左右無方,沒則尸祝俎豆,如七十子之于孔子可也。至于講習經傳,旨無取于別裁;斧正文辭,義未見其獨立;人所共知共能,彼偶得而教我;從甲不終,不妨去而就乙;甲不我告,乙亦可詢,此則不究于道,即可易之師也。雖學問文章,亦末藝耳。其所取法,無異梓人之及琢雕,紅女之傳吃繡,以為一日之長,拜而禮之,隨行隅坐,愛敬有加可也。必欲嚴昭事之三而等生身之義,則責者罔,而施者亦不由衷矣。
巫醫百工之師,固不得比于君子之道,然亦孝褲有說焉。技術之精,古人專業名家,亦有隱微獨喻,得其人而傳,非其人而不傳者,是亦不可易之師,亦當生則服勤,而沒則尸祝者也。古人飲食,必祭始為飲食之人,不忘本也;況成我道德術藝,而我固無從他受者乎?至于“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則觀所得為何如耳。所爭在道,則技曲藝業之長,又何沾沾而較如不如哉?
嗟夫!師道失傳久矣。有志之士,求之天下,不見不可易之師;而觀于古今,中有怦怦動者,不覺囅然而笑,索焉不知涕之何從,是亦我之師也。不見其人,而于我乎隱相授受,譬則孤子見亡父于影像,雖無人告之,夢寐必將有警焉。而或者乃謂古人行事,不盡可法,不必以是為尸祝也。夫禹必祭鯀,尊所出也;兵祭蚩尤,宗創制也。若必選人而宗之,周、孔乃無遺憾矣。人子事其親,固有論功德而祧禰以奉大父者邪?
【 譯文 】
韓愈說:“老師,是傳授真理、講授專業知識、解答疑難的人?!终f:“老師不——定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定不如老師?!薄罢胬碓谡l手上,誰就是老師?!庇终f:“巫醫和各種工匠,他們都不恥于拜師學藝?!币蚨鴮Ξ敃r的士大夫恥于拜師學習感到非常奇怪,竟然連巫醫、工匠都不如。韓愈大概是針對當時的陋俗而說的,沒有涉及老師的根本問題?!秶Z》說:“人生在世,有三種人應當始終如一。地侍奉他們,那就是君王、父親和老師?!边@是針對傳授真理的老師而說的。講授學業、解答疑惑,那是有差別等次的。學問有精有粗,疑惑也有大有小,能傳授知識并且解答疑惑的被稱作老師,這固然正確;但與傳授真理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巫醫、工匠間的師從學習,也不可以等同視之。大概是因為有可以改換的老師與不可以改換的老師,他們之間的差別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神慎爛的。知道師道的人,大概也知道天道吧。人都是聽命于天的,天沒有,聲音沒有氣味,因而讓君王來治理;人都是天所生育的`,天不能一個一個地生育,因而有父母生兒育女;人都向天學習,天不能諄諄教誨,因而有老師來游漏講授知識。既然如此,那么君子要想敬奉天,也就在于恭敬地侍奉君主、父親、老師三種人而已。
人失掉了尊師之道,則失去了做人的資格,猶如沒有了身體,則無法生存。所以父母生而老師教,這個道理本來沒有什么不同的。這就是七十弟子侍奉孔子,可以與他一起死,可以與他一塊活,不管東西南北,不敢把生命看作是自己的緣故。不是出于感情的親密,而是從道理上講不得不如此。至于傳授知識和解答疑惑,則有差別等次了。經師講授學業,分章析句解釋詞義,史學淵源,筆削義例,都是儒家大道所包括的。古人在“書中不能詳盡地表達自己的語言,而語言又不能完全表達心中的意思”。竹簡帛書所載之外,另有心得傳授,口耳相傳,——定要弄明來源,就像宗族里的譜系不可混淆。這是說必定要師從那個人而后才能得到傳授,如果不是那個人,那么自已就無法得到古人的心傳,這就是不可改換的老師。學問上的專家,文章的治國救世,其中快慢甘苦的體驗,可以意會,不可言傳。這也是至道所在之處,必須師從那個人而后才能得到傳授,不拜那人為師,自已便一無所得,這也是不可改換的老師。如果是這樣的老師,他活著時弟子便應竭力服侍他,事事躬親而沒有定規,他去世了則應為他立尸祝禱、祭祀不絕,就像七十弟子對待他們的老師孔子那樣也是可以的。至于講解經傳,沒有別出心裁的旨意;糾正文辭,看不見有什么獨立的見解;別人都知道、都能做到,只是偶然的機會使他做了我的老師;不能自始至終師從某甲,不妨離開他再拜某乙為師;某甲不告訴我,某乙也可請教,這與儒家大道沒有什么關涉,這就是那種可以改換的老師。即使是學問與文章,也屬于雕蟲小技。他們所效法的,與工匠教人雕刻,工女教人刺繡沒有什么差別,把他們當作一日之長,跪拜禮敬,跟隨他們而行,陪著他們對坐,加倍地尊敬擁戴是可以的。一定要人嚴格地奉行勤勉服侍君、親、師的準則,把老師與生身父母等同起來,那么要求的人會感到迷罔,而實行的人也是情不由衷的。
巫醫與各種工匠的老師,固然不能與儒家所說的老師相比,但是也有一定的說法。技術上的精深,古代專門從事某種事業的那些專家,對隱秘精微之處也有獨到的見解,師從那個人便能得到他的傳授,不是那個人便得不到這種傳授,這也是不可改換的老師,也應當在他活著的時候便盡心盡力地服侍他,在他去世后則為他祝禱祭祀。古人在飲食的時候,一定要祭祀最先制作這種食物的人,表示不忘本;況且是成就我的道德技藝,而我本來是無法從他人那里得到傳授的人呢?至于說“弟子不——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高明”,那要看他所取得的成績是什么樣的了。所追求的在儒家大道上,那么技藝方面的長處,又何必那么固執地計較如不如的呢?
唉!師道失傳已經很久了。有志之士,找遍天下,也沒見到那種不可改換的老師;但考察古代人物,有使人怦然心動的,不禁粲然而笑,熱淚潸潸而不知從何而來,這也是我的老師。沒看見那個人,而對我在暗中傳授,如同孤兒從像片圖畫。上見到去世的父親,雖然無人告訴他,睡夢中一定會有所警示的。但有人卻認為古人的言行,不是都可以取法的,不一定要因此為他祭祀祝禱。大禹一定要祭祀鯀,是為了尊崇他的先人;打仗祭祀蚩尤,是為了尊奉他創立了新制。如果一定要選擇人來祭祀,那么周公、孔子就沒有遺憾了。做兒子的尊奉父母,難道有根據功德把父親的神主遷人祧廟而祭祀伯父的嗎?
9、文言文《師說》的原文及翻譯
《師說》作于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韓愈任四門博士時,是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抨擊當時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同時,也是對那些誹謗者的一個公開答復和嚴正的駁斥。
原文: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昌念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文: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原文: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譯文: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圣人,他們嫌迅汪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 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并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小的方面學習了大的卻丟了[2]。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做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做老師,就被認為近于諂媚。”哎!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芹仔,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原文: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ldquo;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譯文: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賢能都比不上孔子??鬃诱f:“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原文: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歲,喜歡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沒有被時代的風氣所影響,向我學習。我贊賞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寫《師說》送給他。
10、《師說》全文賞析
《師說》作于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韓愈任四門博士時,這篇文章是韓愈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下面我整理了《師說》全文翻譯及原文,供大家參考!
韓愈是著名的散文家和詩人。他和柳宗元等是唐代古詩文運動的積極倡導者,反對六朝以來的只重形式的駢文,大力提倡繼承先秦兩漢以“言之有物”的語言表情達意的優良傳統,形成了一種文風和文學語言的革新運動。他和柳宗元等人以自己的寫作實踐推動了這一運動的發展,改變了不良文風,起到了解放文體的作用,對當時和后世,都有重大影響。
《師說》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此文作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文章論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并以實際行動鼓勵后進,應當刻苦學習,勇攀高峰。韓愈的這篇力作,歷久彌新,今天我們再讀這篇文章,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全文共分四段。
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從正面論述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擇師標準。
“古之學者必有師?!碧峁P點題,單刀直入?!肮拧弊种赋鰪膸煹臍v史傳統,“必有”二字,語氣極為肯定,強調從師的必要。一開頭就揭示出學者和教師的關系,作為全篇綱領,肯定堅決,不容辯駁?!皫熣?,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比嬉幎死蠋煹穆氊煼秶?,指出老師的作用,說明從師的必要性?!叭朔巧?,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敝赋稣J識事物的一種客觀規律性,連用兩個“惑”字,襪拆源突出說明不從師的害處?!吧跷崆?,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绷信e兩種情況,旨在說明“聞道”是從師的標準?!拔釒煹酪?,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既詮釋前文,又強調從師是為了學道,凡有道者皆可為師?!笆枪薀o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边M一步論述擇師的原則。這是作者所說師道的基本精神。這種有道為師(包括“能者為師”)的原則,正中當時積弊。
第二段,指出今人不從師的惡果、表現和原因,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述從師的重要性,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這一段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段首以感慨的語句開頭,筆鋒突轉,引起讀者注意。承上文“解惑”,從反面指斥當時不重視從師的不良風氣?!肮胖ト?,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币怨胖ト伺c今之眾人相比,旨在說明士大夫的無知?!笆枪适ヒ媸?,愚益愚?!边B用兩個表程度的副詞“益”來說明,從師的態度不同,因而所造成的結果也截然不同?!笆ト酥詾槭?,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補充上文,進一步點出結果,以反問的口氣啟發讀者深思。以上為分論的第一層。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焉”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告態,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所在。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币詫Ρ鹊姆绞?,指出眾人的糊涂?!氨送又畮?,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苯忉屚又畮煹淖饔?,既有比較的意思,又為下文的“小學而大遺”做鋪墊?!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北容^的結果,落在“小學而大遺”上,足見那些恥師之人是糊涂的。以上為分論的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睂Ρ染佑谟钕聦拥娜伺c士大夫之族對待從師的態度?!皢栔?,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睂懗鍪看蠓驑O為荒謬的話是為下文的評說感嘆準備條件?!皢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這幾句是作者的感嘆之詞。點明師道不復的原因,對君子之徒的愚昧表示慨嘆。以上為分論的第三層,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第三段,以孔子對待老師的言行為例,說明從師應有的態度,闡明教和學的關系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照應篇首“傳道授業”。
“圣人無常師?!贝苏Z見解精辟,與第1段“古之學者必有師”呼應,并且往前推進一步,由“學者”推進到“圣人”,由“必有師”推進到“無常師”,引出擇師的典范?!翱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睆膸煹男袨??!佰白又?,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必有我師焉?!睆膸煹难哉?,舉孔子為例加以論述,因為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至圣先師,舉孔子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強說服力?!笆枪实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边@是緊呈上文得出的結論,且與開頭的“聞道”、“師道”相呼應。
第四段,交代做本文的原因,從表揚李蟠,再肯定從師??偨Y全文,點明主題。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敝匾晭煹??!坝嗉纹淠苄泄诺?,”能行師道“作師說以貽之?!苯Y尾點題。
本文的主旨是論述老師的作用,兼及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在論述過程中,批判了當時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學習問題上的愚妄態度,闡明了自己對師生關系的見解。論述時先從正面立論闡述,再從反面提出駁議,駁議時使用了對比手法。然后以孔子為例,得出強有力的結論。除開頭立論部分外,每一部分都擺事實、講道理,很有說服力。起句奇崛,氣勢磅礴。這篇文章不但開篇第一句突兀干脆,而且此后的每一段的起句幾乎都是這樣。韓愈常把自己的結論凝結成精辟的句子突然端出,給人以極為深刻的印象。
行文時用了大量排偶句式,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