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尼羅河是印度人民的生命之河

尼羅河是埃及人民的生命之河,因為埃及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氣候干旱缺水。尼羅河沖積形成平原和三角洲,可以發展農業生產。
為什么說尼羅河是印度人民的生命之河
埃及大部分地區海拔在200~700米之間,90%以上的土地為沙漠,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沙漠之國,南北縱貫的尼羅河,在埃及境內長1530千米,這條磅礴巨川為埃及人民提供了幾乎是惟一的地表水源,尼羅河水滋潤著兩岸和三角洲的土地,養育了埃及96%的人口,河谷和三角洲地區是埃及最重要的農業區,埃及人民盛贊尼羅河是哺育他們的“母親河”,上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尼羅河中阿斯旺水壩的修建,為埃及提供穩定的水源供應、調節洪澇、發電,但同時讓尼羅河下游失去了天然肥料,并使尼羅河三角洲受到海水的侵蝕。
尼羅河埃及境內長度為什么有不同數據(1530公里和1350公里哪個正確?)
因為尼羅河從南到北貫穿埃及,注入地中海,被稱為埃及的“生命之河”。尼羅河兩岸形成的狹長河谷和入海處形成的尼羅河三角洲,是埃及最富饒的地區。尼羅河谷和三角洲是埃及文化的搖籃,也是世界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尼羅河在埃及境內長度為1530公里,兩岸形成3-16公里寬的河谷,到開羅后分成兩條支流,注入地中海。這兩條支流沖積形成尼羅河三角洲,面積2.4萬平方公里,是埃及人口最稠密、最富饒的地區,人口占全國總數的96%,可耕地占全國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二。埃及水源幾乎全部來自尼羅河。
古埃及為什么滅亡了?
古埃及之所以滅亡是因為法老的權力下降了,地方統治者隨即開始挑戰法老的威嚴。再加上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2150年的嚴重干旱,最終導致國家陷入被稱為“第一中間期”的長達140多年的饑餓和動蕩之中。
古埃及古王國時期征用農夫進行建筑工程,建立司法系統維護和平與秩序。富裕和穩定的經濟保證了財政的盈余,使國家有能力主持建設紀念性質的巨型工程和讓皇家工場委托制作杰出的藝術品。
中央政府重要性的上升隨之而來的是被法老承認土地擁有權并供養的官吏和書吏階層。法老也會將土地用于修建陵寢或贈與地方神廟以保證死后對自己的崇拜。這樣的五個世紀的封建統治逐漸削弱了法老的經濟實力,到古王國后期,法老已經無力維持龐大的中央機構。
擴展資料:
原始社會
埃及人的原始社會起始于200萬年以前的埃及直立人,是埃及最早的人類,他們的共同祖先屬于埃及古猿,主要起始于在埃及法尤姆洼地的原上猿和埃及猿距今約2800~2600萬年之間。埃及法雍的直立人生活反應了埃及最早人類的活動。
農耕文明哺育埃及王權國家距今9000多年前,人們在尼羅河河谷定居,開始在岸邊建立房屋,并進行農業和畜牧業生產活動。距今7500年前,埃及人開始使用銅器,為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在法尤姆湖附近的考古發掘表明,早在公元前5450年,生活在此地的埃及先民就已經學會了耕作,農作物有大麥和小麥。另一個史前遺址梅里姆達也位于尼羅河西岸,其年代測定為公元前4800年。這里的居民也從事農耕和畜牧業,但是捕魚和狩獵仍是重要方式。
參考資料來源:[baike.baidu.com]
埃及在哪里?
埃及位于非洲北部,地跨亞、非兩洲,西與利比亞為鄰,南與蘇丹交界,東臨紅海并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臨地中海。面積100.145萬平方公里。埃及大部分領土位于非洲東北部,只有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于亞洲西南部。埃及有約2900公里的海岸線,但卻是典型的沙漠之國,全境96%為沙漠。世界最長的河流尼羅河從南到北貫穿埃及1350公里,被稱為埃及的“生命之河”。
為什么尼羅河是埃及的贈禮?
尼羅河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經說過:埃及是尼羅河給予埃及人的禮品,對古埃及人來說,尼羅河是大地之母,在這世界上沒有甚麼比尼羅河更重要了。 全長:約6700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 流域:很廣,大約有三百三十六萬平方公里。 源頭:非洲中部烏甘達和坦尚尼亞境內的世界第二大湖維多利亞湖。 漲水期:6~9月 地理環境: 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領土包括蘇黎士灣對面的西奈半島,使領土橫跨亞非兩 洲,面積約一百萬平方公里,其中約百分之九十六的土地是沙漠,除去沿地中海的平原地帶外,在尼羅河以西的高地稱為西部沙漠區,這地區大致平坦,間中或有若干陡峭沙壁及廣大的沙丘和洼地,尼羅河以東則為一個被高山所分隔開的貧瘠高原。 上埃及從亞斯文開始,一直延伸至現代開羅正南方的某一點上,大部分是荒脊地帶,只有沿河兩岸是狹長的耕地;尼羅河三角洲,或稱為下埃及,則是從尼羅河呈扇狀展開的那一點起,一直擴展到地中海,形成約200公里肥沃的三角地區。而尼羅河正是聯結上埃及與下埃及的生命源流。 歷史背景: 尼羅河是世上最長的河流,綿延6700公里,氣勢宏大的尼羅河是由源自薩伊境盧旺朼里山脈的白尼羅河,和源自衣索比亞高原上的藍尼羅河匯聚而成,它經一寬闊三角洲地帶進入地中海,數千年的沖積沉淀,形成極其肥沃的一塊狹長土地(超過20公里),在這土地上塑造了豐富多樣的農業文明,這條〔帶狀的綠洲〕也繁衍了非常獨特的動植物群。 尼羅河的粉粒: 尼羅河里的坋粒配合上沙漠里的沙粒,組成了最佳的土壤-「砂質壤土」,成為孕育埃及文明的所在地。由於流速愈快,所沈積的坋粒愈少;接近??诘牧魉佥^緩,所沈積的坋粒較多。所以在埃及的尼羅河沖積平原,由上而下像是一個由窄小逐漸變寬的喇叭,著名的埃及古城開羅就在喇叭口的位置。 尼羅河平原比起東邊相鄰的山地曠野像是條低漥的「河谷」,河谷的希臘語就是「尼羅」,其實古埃及人稱此河為「阿爾河」(River Ar),意即黑河,因為河水所含的坋粒是黑色的,這是最肥沃的土粒。 獵戶座: 天狼星在古埃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每當日出前天狼星出現在東方地平線的時候,就是尼羅河氾濫的季節,也帶來了之后耕作所需要的肥沃土壤,因此埃及人稱它為「尼羅之星」,不過時至今日,由於尼羅河上游亞斯文高壩的興建,雖然防止了每年定期的尼羅河氾濫及提供了大量的電力和灌溉用水,卻也將大部份尼羅河肥沃的堆積物攔阻納塞湖中,造成下游的尼羅河三角洲逐年下陷及土壤劣化;此外,埃及人還把它當作是年的標的,每當天狼星第一次由東方地平線升起的日子,就是一年的開始。 另外:尼羅河發源于埃塞俄比亞高原,流經布隆迪、盧旺達、坦桑尼亞、烏干達、肯尼亞、扎伊爾、蘇丹和埃及九國,全長6700公里,是非洲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第二條最長的河流,可航行水道長約3000公里。尼羅河有兩條上源河流,西源出自布隆迪群山,經非洲最大的湖--維多利亞湖向北流,被稱為白尼羅河;東源出自埃塞俄比亞高原的塔納湖,稱為青尼羅河。青、白尼羅河在蘇丹的喀土穆匯合,然后流入埃及。 尼羅河谷和三角洲是埃及文化的搖籃,也是世界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尼羅河在埃及境內長度為1530公里,兩岸形成3-16公里寬的河谷,到開羅后分成兩條支流,注入地中海。這兩條支流沖積形成尼羅河三角洲,面積2.4萬平方公里,是埃及人口最稠密、最富饒的地區,人口占全國總數的96%,可耕地占全國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二。埃及水源幾乎全部來自尼羅河。根據尼羅河流域九國簽訂的協議,埃及享有河水的份額為每年555億立方米。 埃及人多把尼羅河看成是生命之河,古埃及在它的東岸生活,在西岸建造陵墓,尼羅河就象是生與死的界限。 還有什么問題歡迎到古埃及吧來~
埃及屬于哪個洲?
大部分在非洲。
一小部分在亞洲西奈半島。
如下圖。
為什么說尼羅河的洪水泛濫造就了古埃及文明
尼羅河是世界第一長河,正是他哺育了古老的埃及文明.尼羅河對古埃及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他是古埃及人的“生命之河”.每年7月中旬,受東非高原季風降水的影響,尼羅河水位開始暴漲,大水淹沒了河流兩岸的谷地平原.到了秋天,尼羅河水退回河床,為浸泡數月的土地留下一層肥沃的淤泥,正是這層淤泥使得精耕農業得以實現,支撐著古埃及的繁榮與發展.所以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
世界第一長河?
世界第一長河。 就是非洲的尼羅河。 全長6671公里。 主要在埃及境內。
描述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
埃及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于非洲東北部。蘇伊士運河東的西奈半島位于亞洲西南角。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 臨紅海并與巴勒斯坦接壤,北瀕地中海,東南與約旦、沙特阿拉伯相望海岸線長2700多千米。全境96%為沙漠。最高峰為凱瑟琳山,海拔2642米。尼羅河是埃及的母親河,縱貫南北,注入地中海,境內長1530千米,兩岸形成寬約3~16千米的狹長河谷;入海處形成2.4萬平方千米的三角洲,99%的人口聚居在僅為國土面積4%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帶。蘇伊士運河是連接歐、亞、非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提姆薩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壩形成的非洲最大人工湖——納賽爾水庫(5000平方千米)。 沙漠與半沙漠廣布。西部利比亞沙漠,占全國面積三分之二,大部為流沙,間有哈里杰、錫瓦等綠洲;東部阿拉伯沙漠,多礫漠和裸露巖丘。尼羅河縱貫南北,兩岸谷地和三角洲面積達4萬多平方公里,構成肥沃綠洲帶。礦藏有石油、天然氣、磷灰石、鐵、錳等。埃及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領土在非洲,只有西奈半島這一小部分領土在亞洲。在行政上,劃分為8個經濟區,每區包括一個或幾個省,全國共有26個省。埃及地處歐亞非之洲的交通要沖,北部經地中海與歐洲相通,東部經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戰略位置和經濟意義都十分重要。 埃及的疆土略呈不規則的四方形。東西寬1240千米,南北長1024千米,地形平緩,無甚大山,沙漠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96%。 尼羅河是埃及的生命線,是“埃及的母親”。它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是非洲第一長河,也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全長6670余千米。它由發源于烏干達維多利亞湖的白尼羅河、發源于埃塞俄比亞高原的青尼羅河,在蘇丹首都喀土穆匯合之后流入埃及。從南到北縱貫埃及東部,在埃及境內一段長達1530千米,確是具有舟楫、灌溉之利的重要的水利資源。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就是在尼羅河的哺育下,發展了其光輝燦爛的古文化。 根據自然條件的差異,一般把埃及分為4個地區——尼羅河流域及尼羅河三角洲地區、西部沙漠地區、東部沙漠地區、西奈半島地區。開羅以南是寬約3~16千米的尼羅河綠色長廊,一般稱為上埃及。開羅以北稱為下埃及。亞歷山大和塞得港之間是尼羅河三角洲的沖積平原,面積約2萬~4萬平方千米。過去,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給三角洲帶來肥沃的沖積物。這里是埃及古文化的發祥地,是全國最重要的經濟活動地區,埃及絕大部分人口集中于此,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尼羅河以西的西部沙漠又叫利比亞沙漠。它是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約占埃及面積的2/3。它的南部海拔350~500米,大吉勒夫高原海拔1000米左右,中部和北部多洼地,以蓋塔拉洼地面積最大。有地下水的洼地形成綠洲。 尼羅河以東的東部沙漠,亦稱阿拉伯沙漠。它直逼紅海之濱,地勢由東向西傾斜,紅海沿岸多山,海拔1500米左右。 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于亞洲的西南部,面積約6.4萬平方千米,占埃及面積的6.38%。地中海沿岸多 沙丘,北部低地是蒂赫沙漠,多間歇性河流和干涸的河床。東部為高原,圣卡特琳山海拔2637米,是埃及的最高山峰,相傳是摩西受“十誡”的地方。 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于非洲東北部。蘇伊士運河東的西奈半島位于亞洲西南角。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臨紅海并與巴勒斯坦接壤,北瀕地中海,東南與約旦、沙特阿拉伯相望海岸線長2700多千米。全境96%為沙漠。最高峰為凱瑟琳山,海拔2642米,尼羅河流過全境,發達在尼羅河三角洲,全境干燥少雨,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1月平均氣溫12℃,7月26℃;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余大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干燥,氣溫可達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夾帶沙石,損壞農作物。全境大部屬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紅海沿岸和西奈半島有丘陵山地,最高峰凱瑟琳山海拔2637米。氣候干熱,除地中海沿岸年雨量可達100多毫米外,大部地區終年很少降雨。沙漠與半沙漠廣布。 氣候 全國干燥少雨 。埃及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夏季氣溫較高,晝夜溫差較大。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氣候相對溫和。冬季平均氣溫為9-19℃,夏季平均氣溫為22-34℃。白尼羅河發源于南半球的熱帶草原氣候區,青尼羅河發源于北半球的熱帶草原氣候區,兩河汛期不同。全境干燥少雨,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1月平均氣溫12℃,7月26℃;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余大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干燥,氣溫可達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夾帶沙石,損壞農作物。全境大部屬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紅海沿岸和西奈半島有丘陵山地,最高峰凱瑟琳山海拔2,642米。氣候干熱,除地中海沿岸年雨量可達100多毫米外,大部地區終年很少降雨。